越剧发展历程中的戏装样式与自然韵味的演绎

越剧的发展历程中,戏装样式与自然韵味的演绎

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或公子,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和绸长衫;扮士绅时,则采用彩缎长袍、扎脚裤和黑缎马褂;而官宦角色则模仿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时,将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并搽“燥粉”,穿着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和花裙等作为演出服装。随后,他们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并将其放置于一担豆腐皮篾篓中,在农村及城镇间流转,这便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在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由于受到上海京剧衣箱制的影响,主要演员与群众演员之间开始分开服装使用。主要演员穿戴“行头”,由专人负责服装管理和保管,而这些行头往往由主要演员自费添置,或通过过房娘资助添置,也有部分没有经济条件的人靠借债来备办。临时有人生病需要客串当头牌,那些替补人员则会穿上“香衣班头”上的服装。而那些姓名不上水牌且担任旗牌或龙套的小老板,则穿戴的是来自班主或香衣班头出资租来的“堂中行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专门负责管理“行头”的人被称为“大”,而负责管理“堂中行头”的则被称为“堂中大衣”。此外,“堂中大衣”还进一步细分为男角堂(专门处理男角服饰)和女角堂(专门处理女角服饰)。一些著名演员对自己的个人戏装非常重视,因此在搭建戏队时,也会考虑到他们拥有的私人戏装数量。在观众看来,不仅看重个人的才华,更看重他人的戏装,因此竞相炫耀自己的戲裝风格。

到了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越剧舞台上出现了金亮光片衣服,使得每位表演者都希望拥有更加精美华丽的舞台形象,从而形成了一种互相攀比打造光鲜亮丽形象的情景,有些甚至连丑角也要把清末女子服饰原封不动地带上舞台,这样的怪现象让人们称之为一个混乱无章的时候。

然而,在1943年春天,大来剧场的一次《雨夜惊梦》表演里,当魔王及其四个小鬼角色设计完成后,由老板直接出资定制,这标志着越剧开始有了专业设计之作。而全面的完整设计,则始于同年的《香妃》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因为涉及汉族、满族以及回族多种文化背景,所以所有角色均需统一设计,以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此举使得越剧背离了传统样式,为之后更大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木兰从军》的表演更是改变了以朝代为依据进行设计,同时追求历史真实感,但很快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与长袖善舞等传统表达方式不符,因此又恢复到了水袖。这段期间,对于材料选择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软缎,而是大量使用市场上的成品花布、丝质纱线等做材料。在纹样方面,也走向简化,以领圈、袖口等重点位置展示,以回纹云纹风格居多。

50年代以后,由於题材关系,以及追求历史时代感,最常见的是明代款式。在60年代以后,还试验新颖产品,如光明绒乔其纱轧花绒烂花乔其拷花纶素软缎尼龙网眼拷花面料等,其中有些利用古色古香棉织物代替繁复刺绣,如筱月英在《孔雀东南飞》中的留香棉作为脸料,并用金银织锦取代刺绣效果极佳。而张娟娟则利用光明棉制作小生用的脸料,再加工外边加金银棉条,与苏州丝织媲美。此类创新不断丰富我们的视觉享受,让我们沉浸其中深刻体验不同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