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歌班初期到绍兴文戏时期,再到现代,越剧服装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最初,男角扮演书生或士绅,借用生活中的服饰,如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等;而女角则以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并搽“燥粉”,穿竹布裙、衫和彩绸衣等作为演出服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由于上海京剧衣箱制的影响,主要演员与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在这一时期,不同级别的演员有不同的行头,而这些行头由主要演员添置,或由过房娘资助添置。这一制度确保了每位演员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行头,使得越剧在外观上更加精致和专业。
然而,这一时代也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情况,比如有些没有经济条件添置“行头”的主要演员,则通过借债来备齐“行头”。临时有人生病,客串当头牌的演员,则穿“香衣班头”的服装。“香衣班头”即是专管穿衣、借衣的小老板。而一般姓名不上水牌的角色及担任旗牌和龙套的群众 演员,则穿“堂中行头”。
到了1943年春,大来剧场首次尝试设计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这标志着越剧服装设计之始。而全剧完整的一套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 演《香妃》。为了艺术上的完美,该剧所有角色的服装统由韩义设计,从此以后,一直强调历史时代感,与传统戏曲服装相去甚远。
1956年后,当民间越剧团改为国营后,将戏服统一由公家制作保管。这段时间里,有了专职服裝設計師,如陈利华。他对未来几代人的影响极大。在60年代以后,更广泛地使用新颖产品,如光明绒、乔其纱等,以丰富色彩并增加实用性。此外,还利用古色古香的缎纹饰代替绣花,以及现代丝网印花技术,为越劇帶來新的風貌。
90年代以来,设计者还在 越劇 服务 中作出了各种改革,比如采用刺绣技巧上的创新方法,如深入淡出、“淡入深出”,以及其他创新的编织技法,使得 越劇 的独特风格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