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剧改革剧组揭秘越剧的源远流长历史

在1968年5月至7月期间,随着对17年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批判,“文化大革命”提出要“彻底砸烂”,认为越剧是资产阶级的,是60年代怪现象。浙江省在一场针对女子越剧运动之后,于8月底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8月30日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越剧改革《红灯记》剧组。到年底,该团正式命名为浙江越剧改革剧组,其人员逐渐增加至157人。

1974年2月,经浙江省委批准,该团改称为浙江越劇團。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受极左思想指导,在移植京劇《紅燈記》的過程中曾一度采用普通话念白、咬字,并追求高亢激昂的唱腔风格,这导致土京劇风格出现,被群众反映很大。然而,在毛主席视察后,他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半篮花生》这出戏很好;《跃进道上》中两个中学生的越劇味道唱出来了;”又对移植的《红灯记》进行批评说:“ 越劇改革應該還是姓‘ 越’,我不贊成把越劇改得不像 越劇。”最终,《红灯记》的四次稿本经过多年的创作和演出,最终将重视保留传统 越劇风格。

此外,该团还曾参与拍摄电视片,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半篮花生》,以及其他现代戏如《朝阳新歌》、《送货路上》等。此外,还有古装戏如《九斤姑娘》,这些作品展示了该团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传统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融合发展的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知名老演员开始落实政策,他们先后调入团内。而70年代末期,一些女演员首次登台表演,如张茵、张琴娟、陈佩卿等,她们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后的首次公开表演者。这段时间里,男女合演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不仅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多样性,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总结来说,从1968年的成立到1979年的解散,再到其它各个阶段,每一次变革都体现了一种探索和适应时代变化的心态,以及对传统艺术形式深刻理解与尊重。这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寻找自己定位和发展道路的小小艺术集体如何在复杂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审美追求,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并珍惜中国古典戏曲这一宝贵遗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