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了浙江越剧团在1952年的重建和发展历程。那年春天,全省文工团经过整编,于5月17日重新成立了浙江省文工团。这个团体以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并吸收了一部分文工团员组成歌剧队一队,以演古装戏为主,这标志着浙江越剧一团的前身诞生。
随后,在1953年6月,文工团被撤销并分成了两支独立的单位——浙江歌剧团和浙江话剧团。到了9月,歌剧团又更名为浙江越剧團。这段时间里,一直有着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到了1957年5月7日,所属的一、二两队正式分立,一队定名为“浙江越劇一團”,共有82人。此时,他们开始兼顾男女合演,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1964年起,更加积极地推广男女合演,同时也接纳了部分省文艺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中的一些新成员,让他们参与现代戏的表演。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享受,也促进了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进步。
然而,在1968年的8月,一场巨大的变革发生。当时,与其他几家相关单位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型文化革命性的“斗批改”干校。在这期间,大多数女演员被分配到各个工厂工作,这无疑给当时正值成长期的 浙江越劇一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直到1979年的4月,当局决定恢复该群体,该群体的人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只剩下近70名成员。1985年4月,他们成立了一家新的机构——浙江越劇院,更名为“海宁市人民艺术座谈会”。之后,又在1990年代经历一次改革,最终并入现在我们所知的、规模更大、更加专业化的地区——“中国国家一级民间戏曲院”。
从那以后,我记得我们曾经进行过许多重要活动,如迎接外国领导人的招待表演,以及文化交流等。其中,有一次周恩来总理观看我们的《胭脂》表演后赞誉不已:“可以招待外宾。”这样的荣誉让我们深感骄傲,也激励我们继续追求卓越,为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戏曲文化贡献力量。
那些岁月里,我们曾经上过许许多多著名作品,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此版还被拍摄成彩色电影)、《张羽煮海》、《秦香莲》等古装戏,以及如《三八水库》、《跃进道路》的现代戏。而且,我们还参加过全国级别的大型活动,如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还有对解放军战士们慰问 演出的特殊之旅。我相信,那些经验将成为我今后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让我保持谦逊、勤奋,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