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剧改革剧组推动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在1968年5—7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对17年文艺工作的批判,“文化革命小组”提出“越剧是资产阶级的,是60年代怪现象”,并要求“要彻底砸烂”。这一思想指导下,浙江省在一场针对女子越剧的运动后,于8月底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8月30日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越剧改革《红灯记》剧组。该团队最终于1974年2月经浙江省委批准,更名为浙江越剧团。

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在移植京劇《紅燈記》的過程中,一度出现念白、咬字采用普通话的情况,以至於被群众认为是「土京劇」,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在毛主席视察杭州期间,他指出:“《半篮花生》这出戏很好;《跃进道上》中两个中学生的越劇味道唱出来了;”對於移植京劇中的《紅燈記》,他也提出了批评:“ 越劇改革應該還姓‘越’,我不贊成把 越劇改得不像 越劇。”經過四年的六次稿修改和演出的總結,這才著重注意保留 越劇 的風格,並且出版了主旋律譜本。

隨後,《半篮花生》被拍摄成彩色戲曲藝術片,由中央電視台播放。此外,该团还进行了多次演出,如1972年的《龙江颂》,以及1975年的赴京参加全国调演等。到了1974年5月,《半篮花生》再次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攝成藝術片,而1976年1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该团还举行了一场特别演出。

在粉碎“四人帮”的背景下,这个时期,也有许多新的作品诞生,如现代戏《朝阳新歌》、《送货路上》、《东海小哨兵》等,以及古装戏如《九斤姑娘》等。此外,还有一些知名老演员开始落实政策,被调入到团内。

然而,最终在1979年4月28日,当局决定恢复浙江省两家专业编制,即恢复了原有的两家单位——一团、二团编制,同时撤销了原来的一体化管理下的「过渡性」组织——浙江越剧改革(即后来的更名为「政治体」的)这个名称。这意味着原有的 「政体」组织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它将不再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型化单位,而是重新融入到正常运作中的两个专业编制之中,从而结束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