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剧改革剧组:民间越剧团路头戏视频展现革新精神
在1968年的“批判17年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运动中,“文化革命小组”提出要“彻底砸烂60年代怪现象——女子越剧”,并要求对越剧进行重新改造和创作。随后,浙江省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8月30日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首支专门负责越剧改革的《红灯记》剧组。此后,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在1974年2月正式命名为浙江越剧团。
这段时期的浙江越劇團面临着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移植京劇《紅燈記》的過程中,念白、咬字一度采用普通話,唱腔追求高亢激昂,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还被批评为“土京劇”。直到1971年9月毛主席视察期间,他指出:“《半篮花生》这出戏很好;《跃进道上》中两个中学生的越劇味道唱出来了;”才有机会纠正错误,并最终完成了四年的六稿改革。
自此以后,浙江 越 剧 团 在 不 同 时 期 的 演 出 中,有 《半篮花生》、《龙江颂》、《红云岗》,以及现代戏如 《朝阳新歌》、《送货路上》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演员们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人民生活状况。
70年代末期,在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之后,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1979年4月28日,省委宣传部下文恢复两家编制,即重建了原本的一团、二团编制,同时撤销了曾经设立的大型实验性单位——浙江 越 剧 改革 组(即今之 浙 江 越 創 劇 团)。从此以后,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续几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阶段的领导层包括军代表参与的人事勤务组,以及陈献玉、张文根等人,他们共同推动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为当代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