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天,全省文工团在整编学习结束后,于5月17日重新成立了浙江省文工团。这一时期,以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加上部分文工团的成员,组成了属于歌剧队的第一支队伍。他们专注于演出古装戏,这一传统至今仍被视为浙江越剧的一大特色。这种形式是今天的浙江越剧一团前身。
到了1953年的6月份,文工团正式解散,并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单位:一个是浙江歌剧团,而另一个则是浙江话剧团。在9月份,歌剧团又进行了重组,并最终定名为“浙江越劇團”。
1957年5月7日,“所属”一、二两队分别成为独立的小型戏曲集体,一队更名为“浙江越劇團”。这时,它拥有82名成员。从1964年开始,这个集团开始实行男女合演。此外,还有来自省内艺术学校首届毕业生的部分学生加入,其中许多人参与了现代戏的表演。
到了1968年的8月份,这个集团与其他几个同类组织——包括另一支叫做“二團”的同类机构、杭州越劇團、艺术学校以及昆曲團——共同组成了一所特殊类型的教育和训练中心,即所谓的“斗批改”干校。在这个期间,大多数女演员被分配到各个工厂工作。
1979年4月,当局决定恢复这一群体,但当时的人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近70人参与其中。1985年4月,该集团正式成立了一家新的专业机构—— 浙江越劇院,并将其命名为“院內之團”,并规定该小组共计50人。
在20世纪50和60年代,那些集合在一起的人才力量非常强大,他们以女子越劇為主,是整个地区最重要且示范性的戏曲集体,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该公司不仅频繁地举办招待式表演,而且还参与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此作出了显著贡献。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中央领导,如周恩来、陈云等,都曾观看过他们表演并给予高度评价。
那时候,他们主要上映的一些古装作品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这是由香港华语电影公司拍摄成色的彩色影片)、《张羽煮海》、《秦香莲》、《三姐下凡》、《刘海砍樵》、《庵堂认母》、《盘夫索夫》等,以及一些现代作品如《三八水库》,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丰富的小型舞台作品,如《打铜锣》(1979)和《红松站》(1980)。
在50年代中期,该公司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活动,比如他们去舟山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并且还前往金华慰问归国士兵。另外,在1958年的10-12月间,他们作为全国人民慰问团的一部分访问福建战区,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月,被指战员广泛好评。
在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艺人们包括姚水娟、张茵、陈佩卿、高佩等;而导师们则有胡汝慧、何占豪等;音乐家们则有卢炳容、何直伟等;舞美设计师们则有裘云飞周纪洪等。而吕家振和陈献玉先后担任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职位。
随着时间推移,该集团逐渐转向男女合演模式。一段时间之后,他們繼續製作許多戲碼,比如 《胭脂》(1980),這是一部由香港長城影業與浙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的大銀幕戲曲藝術片,也就是說,這個角色現在已經成為了傳統中的明星人物。他們還有一些其他特別成功的地方比如他們於1990年代初參與一個專門對抗性騷擾活動,並獲得國家級獎項,這也讓他們再次得到了廣泛認識並獲得更多榮譽。他們也進行了一系列巡迴表演,並開始開展更多國際合作項目來拓寬他們的事業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