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剧改革剧组深入挖掘艺术特色

在1968年5月至7月的“批判17年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期间,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思潮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越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在这一时期遭到了强烈批评,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60年代怪现象”。随着运动的发展,浙江省在一场针对女子越剧的运动中,将多个越剧团体集中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1971年9月上旬,由毛主席亲自观看并给予肯定。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浙江越剧团最终在1974年2月得以正式命名,并逐渐恢复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该团队不仅成功地将京剧《红灯记》移植为越劇,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现代戏,如《半篮花生》、《跃进道上》等。这一时期,该团还进行了许多演出活动,如参加全国调演、拍摄彩色戏曲电影,以及纪念重要历史事件。

70年代初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政策的大转变,这些老一辈演员开始得到重视,他们中的部分人被调入到国家一级院台工作。在这段时间内,该团队还推出了诸如《胭脂》、《九斤姑娘》等作品,其中《胭脂》的国庆献礼获得高度赞扬并获奖。

然而,在1979年的4月28日,省委宣传部下文恢复了浙江 越 剧 一 团、二 团 编制,而原来的 “ 浙 江 越 剧 改革 剧 组”(即浙江 越 創 劇 團)则被撤销。这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特殊历史时期已经画上了句号,但它对于后来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影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