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5月至7月期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关于文艺领域的批判运动中,“”提出要“彻底砸烂”并重新改造、创作越剧。随后,浙江省成立了多个越剧团体,并于1974年正式命名为浙江越剧团。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但经历了一系列试错和调整,最终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越剧风格。毛泽东主席对此进行了指导和肯定,他指出:“《半篮花生》这出戏很好;《跃进道上》中两个中学生的越剧味道唱出来了;”并对移植京剧《红灯记》的过程提出了批评,以确保越剧改革与自身特色相结合。
1972年至1975年间,该团还成功地移植排演了一些现代戏,如《龙江颂》、《红云岗》,并参加全国调演。在这个时期内,还有几位知名老演员加入到了该团队,其中包括张茵、张琴娟等人,他们是受“四清”政策后首次登台演出的。
70年代初期,该团还尝试推出了更多现代戏,如《朝阳新歌》、《送货路上》等,同时也恢复了部分古装戏。此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编导、作曲家和舞美设计师贡献于这一时期,这些人才的汇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粉碎“四人帮”的之后,该团在1979年的4月28日恢复了其原有的编制,从而结束了作为改革实验单位的历史。这段特殊时期对于浙江越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下的艺术探索,也成为了后续发展的一个宝贵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