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英著名越剧表演家在物品展览会上展示艺术魅力

我,吕瑞英,一位身为越剧旦角的女艺人,在上海这座充满文化韵味的城市出生。我在1940年进入了四友社(又称四季班)的科班,师从那位深受尊敬的男演员盖月棠。在那里,我学习了花旦的角色,并在三年后开始了我的表演生涯。

随后,我在杭、嘉、湖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出。1945年,我回到上海,并加入了一些小型戏剧团体,以唱头肩旦为主要角色。然而,不久之后,我又加入了红星、云华等大型越剧团,担任三肩旦这个更高级别的角色。

1950年夏天,与丁赛君合作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经典作品,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大转折点。此时,我们共同被誉为东山越艺社中的“三鼎甲”。不久后,我加入了国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这是一个专门培养新人才的地方。在这里,我有幸接受昆曲及身段方面的指导,从朱传茗、张传芳和方传芸这些昆曲艺术家的口中学习到了更多技巧。

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当我饰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银心一角时,就荣获了第三等奖。这份成就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要追求卓越的心志。

1953年,有幸参加中国首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当影片于1954年在国内外放映后,无论是银幕上的我还是银心这个角色,都获得了观众们无比赞赏。这一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再次以扮演《打金枝》中的公主赢得了一等奖。

随着时间推移,不仅是在国内取得成就,更是在1965年的苏联和德国巡回表演期间,也受到国际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那些如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二堂放子》中的王桂英以及薛宝钗之类的人物形象,都让我的表现在不同的舞台上闪耀着光芒。而当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我选择退出表面活动,潜心修行,将精力投入到地方行政工作中去。但1978年,当上海越剧院邀请我重返舞台时,那份对艺术追求和热爱所燃烧的情感再度迸发开来。

自此之后,一连串经典作品,如《十一郎》,桃李梅,《凄凉辽宫月》,以及其他多部电视片,让我的名字成为一种标签,被人们记住而且尊敬。对于那些对艺术有浓厚兴趣并希望深造的人们来说,比如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和陈辉玲,他们都曾是我忠实的小学生,而我则成了他们灵感源泉之一。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以及上海戏剧家协会成员之一,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一直是我生命旅途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