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自20世纪初的“笃班”起步,至今已成为中国除京剧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剧种,其广泛受欢迎并与早期的越剧十姐妹等先辈艺术家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这些艺人的流派不仅是越剧宝贵遗产,也是推动其从小型化到大型化发展的关键。此类流派群体具有独特韵味,每当一位演员在舞台上展现出与其流派相符的情感时,观众们都会给予热烈掌声,从而使得流派传承和创新成为了首要任务。然而,简单模仿声腔往往导致越剧走向陈规,而非真正继承发扬。老一辈艺人的创造力体现在他们在演绎不同角色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最核心的是唱腔服务于角色塑造。仔细探究某个流派中不同的角色,我们会发现每个角色的声音定位并不完全适合所有角色。在《梁山好汉》里,只有范瑞娟才能扮演梁山伯;在《玉楼春》中,袁雪芬可能更适合饰演祝英台;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则需徐玉兰和王文娟来完美诠释。而王熙凤应金采凤一人担当,红娘和薛宝钗则需要吕瑞英来精准呈现。这里的“不可”指的是最为贴切角色的创造,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以及她们身段举止的自然协调。在新时代的小百花及后续作品中,我们常见学者们只注重声腔技巧,却忽视了学习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补充表达,这正是老一辈艺人为探索角色的深度付出的巨大努力所致。当前条件更加成熟,但新一代越剧人才未能超越前辈,更主要原因便是缺乏追求角色的内涵与精神层面的钻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