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早期,演出环境简约,以一桌两椅为主要布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画幕布景转变为百搭布景,30年代初开始采用这种形式。在上海地区的连台本戏中,偶尔会使用机关布景。到了50年代,越剧的布景设计进一步发展,将写意、写实和虚实相结合,不再受传统程式的严格限制。这一时期还融入了话剧中的表现手法,并根据越剧独有的舞美特性创作出多样化的中性和特性布景。
在设计过程中,强调从剧情出发,以诗情画意和意境感为主导。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布景展现了清新的江南风光;《西厢记》则以森严庙宇作为背景,与自由恋爱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而《红楼梦》的布景营造了一种世代繁华之家真实氛围。
对于传统剧目,在保持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丰富,最终形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风格。此外,还吸纳了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等元素,为其增添了较强的人间韵味。通常来说,每部戏只有一个固定类型的布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厅堂和闺房场面较为写实,而如“草桥”、“十八相送”、“回十八”等场面的背景,则需要更加虚拟处理。而最后,“化蝶”的结尾场面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其布置也充满装饰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