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早期,演出环境简约,以一桌两椅即可模拟生活场景。到了30年代,布景设计从单一的画幕逐渐转变为多样化的百搭布景。在上海地面上的演出中,一些剧团偶尔会使用机关布景来增添戏剧效果。进入50年代,越剧的舞台布景进一步发展,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不仅创造了新的风格,还淡化了传统程式对其影响。
此时,越剧开始吸收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方法,并结合自身独有的舞美特性,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布景设计强调以剧情为导向,以诗意和画面的感染力来塑造氛围。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布景以清新优美之色描绘江南春雨之美;《西厢记》则通过森严庙宇与年轻人的爱情自由形成鲜明对比;而《红楼梦》的布置则营造出了世家大院的情境和特有的气息。
在传统经典作品中,以守旧为基础,同时又不断进行创新,使得装饰性的布景风格得以形成。此外,还融入了一些民间艺术元素,如剪纸、皮影戏等,将民间艺术韵味巧妙地融入到舞台设计中。
一般来说,每部戏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舞台风格,但也存在例外情况。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别亲”场合厅堂和“楼台会”场合闺房,则采用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而“草桥”、“十八相送”、“回十八”的几场,因为需要跨越不同的时间空间背景,便不得不采用较为虚构的背景设置。而最终段落“化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背后的装饰性也随之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