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4年的这个新春佳节,上海越剧院的演出活动如同春天的花朵绽放,无处不显得生机勃勃。1月1日,现代剧《争儿记》在美琪大戏院继续上演;1月4日,实验剧团则在沪东工人文化宫上演了现代剧《杨立贝》。接着,在1月26日,一团的现代剧《亮眼哥》在大舞台首次亮相,而一团还连续排练了三部现代短剧,即《接旗》、《十年树木》和《柜台》,展现了越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一面。此外,还有合作越剧团、少壮、东风及春泥等多个越剧团队分别上演了各自的精心制作之作,如《丰收之后》、《社长的女儿》、《野菊花》和《千万不要忘记》,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这一年还见证了一些重要影视作品的诞生。在1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编写并拍摄的彩色故事影片《舞台姐妹》(导演:谢晋)开启了拍摄工作。这部影片以反映越劇艺人的生活和斗争为主题,是对这一艺术形式深度挖掘的一次尝试。
政府部门也对上海越剧院进行了一系列指导,并鼓励更多地创作和表演现代短剧以及妇女题材的戏码。2月份,由市文化局组织文化工作队送戏下乡活动,其中包括由飞鸣等多个小组组成“金山队”、“嘉定队”、“宝山队”、“青浦队”,向农村巡回演出,为广大农民带去快乐。
3月15日,警备区主办的一场特殊晚会邀请上海越劇院表演两部现代小戏,《柜台》(丁赛君、金采风主唱)和《打金枝》(范瑞娟、张桂凤等主唱),为来宾提供了一场非凡盛宴。
7月份,又是交流与学习的一个高峰期。当年7月1日,上海越劇院召集各县级别的小型私人更名为“友好协会”的专业合奏者(合作)、少壮、新星及飞鸣四个分支机构举行座谈会议,以准备向市委陈丕显汇报他们过去一年内所做出的进步情况。而随后又于7月2-3日期间,有来自市委陈丕显亲自召集负责人进行座谈讨论,与之共商未来发展计划,同时评估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加强对于老曲调挖掘方面的小细节处理,以及提升整体表现力,对未来趋势有着明确预见。
最后,在10月国庆期间,本市所有相关单位都积极参与到当时流行的情景喜事中,不仅通过联合广告宣传,而且每个单独或结合其它艺术体制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比如一团即将完成五个多星期长时间连续上的经典之作——即本年度最受欢迎之一!同时还有其他各种类型不同的精选话题点,让整个城市充满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