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嵊州的悠久历史中,越剧如一曲传唱的古韵,其演变历程长达百余年。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流行于嵊县地区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这段时期为其孕育提供了丰富土壤。
1906年春,落地唱书逐渐演变成农村草台、庙台上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这些艺术家以务农出身为主,是由男性演员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曲调沿用了[呤哦调],无丝弦伴奏。这标志着越剧诞生后的音乐上称[呤哦调]时期。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演出,但几经失败后,在1918年开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的底至1921年的初,他们组成了第一支简单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这段时间被称作音乐上即称[正调]时期。
随着时间推移,男女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在1923年的7月,他们办起了第一个女班,而到30年代初,大批女班涌现出来,与男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这段历史被记录下来成为绍兴文戏时期。在这期间,男孩们继续使用胡琴定音为1—5的[正宫调][四工调]进行表演。
1938年之后,女孩们纷纷前往上海,使得男孩们逐渐衰败,最终被女孩们取代,从此进入女子越剧时期。在这个阶段,以姚水娟等人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1942年的10月,以袁雪芬为首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将其命名为“新越剧”。到了1944年的9月,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一改革,如尹桂芳、竺水招等,她们成功创造出了柔美哀怨的尺度腔和弦下腔,这两种声音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声音,并且形成了独特流派。
自从195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个地方性的大型戏种不仅在中国内陆广泛传播,而且还与外界交流展开文化活动。而对于合体表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经验积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