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宝库中,越剧《红楼梦》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1957年,上海越剧团的编剧徐进根据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改编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越剧作品。这部作品不仅保留了原著中的宝黛爱情故事,也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
1958年2月至3月,越剧《红楼梦》首次公演,连演54场,场场爆满。这部戏深受观众喜爱,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邀请到香港和其他国家进行演出。特别是在1960年赴香港演出的时期,这部经典之作轰动一时,并且有电影界人士提出要将其搬上大银幕。
经过1年的拍摄,最终1962年完成制作并上映。主演王文娟和徐玉兰,以及导演岑范,他们都为这部电影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感情。在影片放映期间,它创造了中国观看人次最多的记录,并累计票房超过2亿人民币,当时票价仅为2毛钱。
然而,这部电影也遭遇了“雪藏令”,长达15年的时间里它被尘封起来。在1978年,它再次恢复放映,并迅速风靡全国。人们排起长队,有些甚至只能买到半夜的票,以看完这部经典之作而感到满足。
今天回望那些岁月,我们不禁感慨于那群艺术家们对艺术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尽管时代变迁,但越剧《红楼梦》的魔力依然存在,它激发着人们对古典文学、戏曲艺术以及文化传承的一种深厚兴趣。此外,还有人因为这部电影开始读懂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从而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道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充满悬念、紧张气氛与美好记忆的小小舞台——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古代园林中,那个只属于“林妹妹”与“宝哥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