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琛(1912~1988),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名吴朝琛,笔名魏于潜、殷鸣慈等。江苏无锡人,肄业于大同大学。儿时随父亲观赏京剧,被爱国思想和鲁迅、邹韬奋等作品深深影响,从而走上新文艺之路。
1933年5月,他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在1936年9月进入邹韬奋主办的《生活星期刊》和生活书店工作。后来,在上海从事话剧工作期间,他曾任上海剧艺社总务主任,并创作了《寒夜曲》、《甜姐儿》、《钗头凤》三出话剧,以及导演多部话剧,如《李秀成殉国》、《日出》、《原野》,成为“四小导演”之一。
1947年,受地下党派遣,他进入丹桂剧团和玉兰剧团担任劇务部主任,并投身新越剧改革中。他执导的《国破山河在》获得了田汉、洪深、熊佛西、安娥等人的赞扬。此后,又成功执导了一系列越劇新戲,如《吴山点点愁》、《风潇潇》、《风尘双侠》、《李信与红娘子》,并积极参与宣传解放消息。
1949年初,他任职于玉兰劇團並兼任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歌舞劇科主任。在1950年代初期,他还担任过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改处辅导科长以及华东戲曲研究院艺术室主任。在1952年的全国戲曲會演及1954年的華東區戲曲會演中,对多种地方戏进行了辅导加工,使其成為優秀劇目獲獎。
自1955至1966年间,吴琛历任上海越劇院艺术指导、中院长助理、中副院长等职,为该院代表作如《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中的编排与创作贡献巨大。此外,还编写历史题材的传奇戏如《则天皇帝》()、天国风云()及传统题材的传奇戏如十一郎()。
1979至1987年间,当他担任 上海越劇院副院长兼总導演时,其主要精力被用来培养青年後輩。他致力於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融合,以此來推動越劇藝術的發展,並為即将毕业的青年演员们执导新的作品,如梨香院()。1985年起,他又担任該館藝術顧問一職,一直到去世前夕继续为越剧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