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台上一般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在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上,则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
不久,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即京剧舞台上所称之守旧),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桌围及堂幕上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剧,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院等。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了女子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改良新戏的不断面世,越劇上的软幕布景逐渐开始采用一些仿自文明戲風格,比如1938年秋,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劇,由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在天香戲院使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
1939年下半年起,一些越劇團體開始尝試採用話劇場面的立體布景。是年7月,上演時裝戲《雷雨》,及根据上海社会新闻编写的大型喜剧《黄陆缘》(又名《黄慧如与陆根荣》,由施银花、屠杏花领衔),都運用了木框與三夹板制成的立体式門窗開創了一個具有三面牆意識寫實型硬片布景,這種隨時裝新戲一同出現的地形比軟幕更能吸引觀眾。
隨後,大量使用立體硬片布景成為趋势,该风格不仅提高了观众观看感受,也提升了艺术表现力。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時裝戲《蒋老五殉情记》的创造性设计为这场变化提供了一次重要推动力,该设计包括韩庾仙设计并执行灯光经纬,以及张光辉负责设定画面,这标志着专业团队合作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当年的连续65场票房记录也证明这种创新确实受到欢迎。
到1941年底,一些著名艺术家参与到话剧和电影界,将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越劇中,对于服装、化妆以及灯光效果进行重新审视,并且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了新创作作品中。这一变化使得现代观众对于古典表演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一批新的创作者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每一次对古典音乐、新歌曲、中西合璧节目、新颖乐曲、小品杂技等不同类型节目进行混合与融合,都伴随着对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公园唱越剧7花园会”这样的活动中,可以看到当代音乐家们如何通过不同的音效制作来增强现场氛围,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去呈现传统文化内容,使其既保持原有的韵味,又能够吸引现代人的兴趣,从而实现跨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平衡点上的精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