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满红堂如同落地的春花绽放着传统艺术的芳香

越剧,源自20世纪初的浙江嵊县(今嵊州),起初简约,以笃鼓和檀板伴奏,被称为“的笃班”或“小歌班”,后在浙江、上海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广泛流行。1916年,它进入了上海,与绍剧的唱腔融合京剧舞蹈艺术而闻名,亦有绍兴文戏之称。当时主要演绎历史剧,其艺人皆男性,因此,“男班”一度成为代名词。到1923年,“文武女班”的出现,使绍兴文戏成为两性演员共同使用的名称。抗战期间,在上海发展壮大的“女班”以姚水娟、筱丹桂、尹桂芳等著名演员,而主打《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龙凤锁》,此时“男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越剧唱腔随着时间不断丰富,其中金芝堂创造了代表性的“落地唱书调”,施银花则首创了四工调。在上世纪40年代前期,袁雪芬与周宝才合作创造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这两种曲调成为了越剧主流,并分化出不同的流派。1945年,袁雪芬倡导向话剧昆曲学习,对越剧进行革新改革。此后,一批杰出的旦角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闪耀于舞台上。而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联合义演《山河恋》,留下了一段辉煌历史。

此外,还有王文娟,她是浙江嵊县人,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影响深远。她与徐玉兰合作的作品被拍摄成彩色电影,大受欢迎。现在,越剧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之一新一代如茅威涛钱惠丽单仰萍赵志刚方亚芬吴凤华陈飞萧雅陈颖韩婷婷华怡青王君安胡敏华章瑞虹等已知于观众中。而赵志刚以其独特风格受到瞩目,小百花团和红楼团也备受赞誉;浙江团则因坚持男女合演及拍摄电视片而闻名。(摘自《深圳特区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