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斜阳下沉的春日,野鹤先生根据杜若小说改编了一出名为《父子争先》的越剧现代剧。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东北翻身农民刘老汉与他的儿子大锁,他们都渴望加入支前担架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他们相互竞争、不愿意让步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决定让父子两人都去参加担架队。这场家庭之争,不仅展现了两代人的坚韧和勇气,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对抗外侮的强烈决心。
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于1951年3月首次将这部作品带到了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黄沙导演巧妙地操控着每一个细节,陈捷精心编曲,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争年代的情景中。而幸熙则用其舞美设计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又简洁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能一眼看穿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
吴小楼饰演的刘老汉,他那魁梧的身材和洪亮的声音,就像男演员扮演一样令人印象深刻,而他那朴实无华的表演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在布景和服装设计上,该剧也同样有所创新,它们既有生活化又富艺术感,不再局限于自然主义,这一创新的尝试为戏曲现代剧开辟了新的舞台风格。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段由刘老汉回忆唱出的京剧高拨子曲调,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情感色彩。当这首歌被录制成唱片后,由中国唱片社发行,它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华东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该剧单行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欣赏到这部杰出的越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