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越剧团,此举旨在汇聚力量,以更强大的阵容推动越剧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团体在1955年正式登记成为职业剧团,并改名为乐清越剧团。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团体遭遇了解散的命运,但幸运的是,有部分演职员能够加入文艺宣传队,继续以新的形式传播戏曲艺术。
1977年,当社会风气逐渐和平时,这个曾经解散的越剧团得以重组。这一决定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恢复建制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此后,乐清越剧团致力于探索创新,不断地改革自己的表演方式和作品内容,以确保能与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保持同步。
1979年,在上海和杭州等地成功上演了《双玉蝉》等经典戏曲,使得这支小规模但精湛技艺的艺术集体迅速走红。其中,花旦张腊娇、小生王少楼都因其出色表现而备受瞩目,他们不仅在当地赢得了赞誉,还多次在浙江省内外的大型戏曲节中获得高奖。在此过程中,王少楼也被誉为“浙江范瑞娟”,这一称号足以说明他在那个时代所取得的地位和影响力。
除了这些知名演员之外,乐清越剧团还有其他许多优秀人才,如丁绿云、周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以及王新花等人。而导演方面,则有方裕富、陆贞芳、陈婉玲及杨鹤鸣等人,他们对该舞台艺术品味也有着深刻理解,为制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近些年来,该集团培养了一批新星,如张妙玲、高丽华(童红霞)、李美凤等,她们代表着一种新的活力,也是未来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不断创作优质作品,如《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倾国佳人》,这支艺术集体展现出了独特风格与立意深远,同时也吸引了广泛好评,其中,《洗马桥》的成就尤为显著,它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是对该集体努力的一个巨大肯定。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该群众性的舞台艺术家遍布南北,并且在1985年的冬季,他们首次踏入北京,将他们精心准备的心灵之歌带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面前。那场特殊一次献礼,让他们感受到了顶尖水平与最真挚的情感交流。在2000年的11月,他们再次跨过海峡前往香港,与世界接轨,一番激烈竞争之后,也收获了海外观众的一片赞誉。
媒体界各大报刊电台纷纷撰写文章评价,以及电视台播放录像,那份历史珍贵的音像资料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这一切,都让乐清越剧团成为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佼佼者之一,其业绩也不断被官方机构认可,被评选为“浙江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一级劇團”。历任主要领导包括陆贞芳、何克诚(李云尧)、张腊娇、高丽华(童红霞)、王少楼、中原明珠(陈婉玲)、翁小根及蒋振喜,他/她们共同见证并推动着这个伟大的梦想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