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越剧团,以此作为起点,开启了一段传奇的演艺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小小的戏班在1955年正式登记成为民间职业剧团,并更名为乐清越剧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曾经活跃于舞台上的艺术集体遭遇了解体,但幸运的是,一部分演职员能够加入文艺宣传队,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了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工具。
然而,在1977年,当这股风潮逐渐平息后,乐清越剧团得以恢复其原有的建制。从此开始,他们踏上了寻找自我、追求卓越的道路。他们认真探索,不断创新,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艺术内涵的作品。在1979年的上海和杭州两座城市举办的大型演出中,《双玉蝉》等经典戏曲轰动一时,让观众们惊叹不已。
这一时期,有几位演员崭露头角,其中包括花旦张腊娇与小生王少楼,他们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人物。此外,还有丁绿云、周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以及王新花等一批优秀演员,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无限色彩。而导演方裕富、陆贞芳、高丽华等也在幕后默默付出,为每一场表演注入了精湛技艺。
近些年来,乐清越剧团培养出了新的希望,如张妙玲、小生童红霞以及李美凤等青年才俊,他们正是未来的一线星光。同时,该剧团还拥有多部精品戏目,如《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及《倾国佳人》,这些作品以其立意深远和风格独特赢得了广泛好评。
在省市戏剧节会上频繁获奖,其中尤以《洗马桥》的获得第七届中国戏曲节优秀演出奖而闻名遐迩。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该剧团足迹遍布南北,而且在1985年的冬天,它们甚至走进了北京的心脏地带——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上了精彩纷呈的一场盛宴。此外,该组还曾应邀赴香港进行表演,并获得了巨大的赞誉。
新闻媒体三十余家报刊电台纷纷撰文评价报道,而中央电视台及浙江电视台也播出了他们的现场录像,并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使得他们的事迹被更多人所知晓,最终成为了一支令人瞩目的当代越劇團之一。在文化工作方面,该集团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一级剧团”,并且历任主要领导如陆贞芳、高丽华、何平、何明珠及蒋振喜,都对该单位留下过重要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