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越剧团,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1955年,在深化戏曲改革的浪潮中,该团在履行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后,更名为乐清越剧团,继续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面临解体,但演职员们依然坚持不懈地探索着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他们将越剧融入到文艺宣传队中,与歌舞节目同台演出,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充满活力的艺术盛宴。
1977年,当时国家政策逐渐放开后,乐清越剧团得以恢复建制,这标志着该团再次走上了正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团不断锐意改革,不断探索更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表演方式。1979年的上海、杭州巡回演出就成功地展示了这一点,其中《双玉蝉》等经典作品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花旦张腊娇、小生王少楼,他们各自都有了一席之地,并迅速崭露头角。
王少楼被誉为“浙江范瑞娟”,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人物刻画,让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小生之一。而除了他们以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主创人员,如丁绿云、周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和王新花等人,以及导 演方裕富、陆贞芳、陈婉玲和杨鹤鸣,他们共同努力,使得乐清越剧团在短时间内便拥有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储备。
近年来,该团培养出了更多具有才华的人才,如张妙玲、高红霞和李美凤等人,他们以自己的精湛技艺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心灵体验。同时,该队还拥有如《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及《倾国佳人》的立意清新而风格各异的大型戏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省市戏剧节会上频频获奖,而且还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中的《洗马桥》,这无疑是对该集体卓越成就的一次重要认可。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奋斗,乐清越剧团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声名远播的著名艺术集体,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曾于1985年冬天进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献礼。这份荣耀让整个民族都感到自豪。此外,该集体还曾应邀赴香港进行交流合作活动,并获得了广泛赞誉。在新闻界,有30多家报刊电台撰写评价并报道,同时中央电视台及浙江电视台也播放过其精彩绝伦的情景录像,而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版本供大家收藏享受。这一切,无疑使得乐清越剧團成为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现代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