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越剧团,此举旨在汇聚力量,推动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1955年该团体在完成了登记手续后,更名为乐清越剧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传统的艺术集体遭遇了解散的命运,但幸运的是,有一部分演员能够转而加入文艺宣传队,从而继续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并通过改编戏曲和歌舞节目来与观众交流。
1977年,当社会环境逐渐稳定下来时,乐清越剧团得以重组并重新启动其事业。这个时候,该剧团展现出了极高的创造力和改革精神,他们不仅坚持传统,还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使得他们的一些作品迅速走红,如1979年的《双玉蝉》等,这些戏曲不仅在上海、杭州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还赢得了多项荣誉。
这段时间里,该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花旦张腊娇、小生王少楼等人,他们都成为了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人物。王少楼甚至被誉为“浙江范瑞娟”,他的才华和魅力深受观众喜爱。此外,还有其他许多演员如丁绿云、周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和王新花等,也都因其卓越的表演而闻名遐迩。
导演方面,也有一批杰出人才,如方裕富、陆贞芳、陈婉玲和杨鹤鸣,他们对于戏曲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塑造的能力,都使得他们成为那一时代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此外,该剧团还培养了一批新晋的小将,如张妙玲、高红霞和李美凤等,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为该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至于作品方面,该剧团也颇具特色,其所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及《倾国佳人》,这些立意清新风格各异的地步,在省市级戏曲节上频繁获奖,其中《洗马桥》的亮眼成绩更是让人瞩目的焦点,它荣获第七届中国戏曲节优秀演出奖。这十余年的时间里,该剧 团足迹遍布全国,并且曾经在1985年冬天进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上精彩绝伦的表演。
2000年11月,该劇團獲得香港之邀赴香港進行專場演出,並獲得了廣泛好評,這次海外巡迴不僅提升了該劇團於國際上的地位,也為中國傳統戲曲帶來新的視野與機會。此外,不同媒體對該劇團及其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有超過30家報刊及電台撰寫專文,並且中央電視台及浙江電視台也有相關節目播出,而浙江音像出版社還出版了該劇團表現過程錄製磁带。因此,被广泛认为是当今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具有很高影响力的越劇團之一。而该劇團一直保持著其優秀的地位,被評為「浙江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一级话剧院」,並歷任領導包括陸貞芳、何雲揚張腊娃王少樓陳婉玲翁小根蒋振喜等知名人士擔任重要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