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47年9月的上海国泰大戏院见证了云华剧团的诞生,那天是9月23日,它们首次上演的是一部名为《未婚妻》的剧目。这个团队其实是由芳华剧团改组而来,创始人竺水招也被称作竺云华。她周围有许多著名的演员,如吴小楼、周宝奎、焦月娥、张茵、贾灵凤和赵雅麟等。而负责剧务的人员,大多数都是从芳华那边过来的,包括徐进、韩义和金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团体经历了几次搬迁。在1948年的2月,他们迁移到了龙门大戏院,在那里他们表演了一些新剧目。在5月的时候,竺水招尝试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旦角变成了小生,她与戚雅仙搭档,并且他们一起表演了一些非常受欢迎的作品,比如《凤泊鸾漂》、《渔娘》以及《夜上海》。
到了9月,他们又一次搬家,这次去了恩派亚大戏院,在那里他们再次上演了一些经典作品,比如《未婚妻》、《十字街头》、《白了少年头》、《屏开雀选》以及《林冲与鲁智深》,这些都让观众印象深刻。
但就在1949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发生了。竺水招,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如戚雅仙、吴小楼、赵雅麟、高吕云甫和谢素云,以及陈佩君,都受到“十姐妹”联合义演所启发。这是一个关于越剧界最早建立姐妹班的事例,而这种模式通过拆账办法来分配收入,这对当时的越剧界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但是不久之后,情况急转直下。1949年底的时候,竺水招离开了中国去到香港,而她的同事们也开始解散这支队伍。但在翌年的4月,有一些成员加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华东越剧实验劇團中继续前行。
1951年,当竺水招回到中国后,她与商芳臣筹划重组云华越劇團,并积极参与戏曲改革。此时,他们还参加了一场为了捐献飞机大炮而举办的一场联袂义演,其中表演的是一部名为《杏花村》的作品。此外,他们还上映了一系列现代和历史题材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比如现代话题性强的小品歌谣片 《为了明天》(Changements)及历史悲壮长篇舞台艺术片 《南冠草》(The Southern Crown Grass),还有另一部以抗战英雄文天祥为主题的小说化舞台艺术片 《文天祥》(Wen Tianxiang)。
最后,在1954年的某个时候,该团体在前往江苏进行巡回表演途中,在南京落户并且成为了一个民营公助式实验劇團。经过几个关键性的发展,最终在1956年的3月份,该团体正式更名成为国营南京市越劇團。这段故事里充满了挑战与胜利,每一步都写下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变革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