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咸丰年间,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曲调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调以及佛曲中的“宣卷调”。这些曲调随着艺人们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风格,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呤哦调]是最为人熟知的三大唱书调。
[四工合调]流行于剡溪以北地区,其曲风纯朴自然,乡土气息浓厚。由于其板式单一,没有固定的格式,演唱者可根据情绪需要灵活变化,并常在词中垫进方言土语,以增强曲趣。
[哀哀调]又名[一点红],曲目较为丰富,也曾广受欢迎。
而[呤哦调](或称[呤嗄調]) 是“落地唱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曲調之一,它不仅流传时间长,而且形式也比较完整,对越剧音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该調曾被藝人稱為「湖調」,因它吸收并融化了湖州曲藝「三跳」的元素而創造出來,因此得名。隨後,因其特有的助音和衬词,“呤哦依呤哦”,所以定名為「呤哦調」。
此外,這些《呶噢》調有南北兩派之分。在南部,有所謂的《喊風》或《開口》,旋律夸度較大,以三五度跳進聞名;在北部則以平稳的旋律著称,被稱為《閉口》,說唱性強易學易唱,並且板式較多樣化,有慢板、中板、快板等。此外還有哭腔、斷工腔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技巧。
到了1906年,“落地唱书”开始上演台戏,从而诞生了早期越剧“小歌班”。尽管仍旧使用的是经典的《 呼噢 》 调,但这段时间里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出现了生旦丑等不同行当,以及台上演唱与后台帮腔或接字的声音互动,这样的表现方式让艺术形态更加成熟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