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伶时期

清朝咸丰年间,浙江嵊县一带兴起了“落地唱书”,其曲调主要来源于民歌小调和佛曲中的“宣卷调”。随着艺人们的改造,“落地唱书”演变成几种基本曲调,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和[呤哦调]是三种流行的唱书调。这些曲子不仅在当地传播,还影响了后来的越剧音乐发展。

其中,[呤哦调]因其流行时间长、形式完整而特别重要。这类音乐吸收并融入了湖州曲艺中的元素,被称为[湖调]。由于南北两派艺人在演绎风格和曲式上有所差异,便分别形成了南部的[呤哦南调](又称喊风高低)与北部的呤哦北调。

这两种不同的音色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1906年,“落地唱书”从茶楼酒肆转移到舞台,成为早期越剧“小歌班”的雏形。这种时期的小歌班使用同样的音乐但表现力更为丰富,并且开始区分生旦丑等不同角色。此外,从单人主唱到台上演唱与后台帮腔或接腔,以及由竹制尺板及笃鼓敲打节奏,都体现出越剧艺术日渐完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