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咸丰年间,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曲调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调以及佛曲中的“宣卷调”。这些曲调随着艺人们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调式,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和[呤哦调]是最为人熟知的三大主导唱书音色。其中,[呤哦调]因其流行时间长、形式完整,对越剧音乐发展影响深远,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曲式。
[呤哦南调]又称为[喊风高低平], 特点是旋律夸度较大,常用三五度跳进演唱粗犷有力活泼明快具有浓厚农村牧歌风格。北調則較為平穩說唱性強易學易唱板式較豐富包括慢中快散板哭斷工錢塘十字句等北調既可述事又宜抒情根據不同的戲劇情緒人物性格有不同的唱調哭腔及演出風格。
1906年,“落地唱书”从茶楼酒肆搬上舞台成为早期越剧“小歌班”。 “小歌班”时期的音乐虽然仍旧使用了[呤哦调]但曲目更丰富板式更复杂表现力增强表演形式也从一人主唱一人帮腔发展成台上演场后台帮腔或接头相连。只用竹制尺板笃鼓敲打节奏由于发出"得得笃笃"声音所以人们称之为"得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