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越剧演员的舞台光芒

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五女拜寿》,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后在1984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版,并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个作品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迭起,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表达。

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齐家成为塑造人格美与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纽带。儒家的仁学就是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进而再扩展为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外在物质空间是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要通过外在结构布局维系长幼尊卑的家庭伦理秩序。而个体成员内心精神状态又将影响外在空间建设。《五女拜寿》展示了一个大家庭的情感纠葛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作为弃儿三春和丫鬟翠云,他们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伦常,从而对整个家族产生积极影响。

戏曲电影《五女拜寿》的拍摄保留了原剧种特点,同时加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正反打镜头面部表情特写等,使故事更加戏剧性可看性,将“听戏”转变为了“看戏”。尽管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地区性的地方戏曲开始失去市场,但《五女拜寿》仍能吸引大批观众,这说明即使是在今天,也有潜力重新唤醒这些情感记忆及地方特色市场。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