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咸丰年间,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曲调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调以及佛曲中的“宣卷调”。这些曲调随着艺人们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调式,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和[呤哦调]是当时最为人熟知的三大唱书调。
[四工合調]以其纯朴简洁、乡土气息浓厚著称,其板式单一,演唱者可根据情绪变化灵活自由地调整。由于它常用“四工合上尺”作为衬字演唱,因此得名。
相比之下,[哀哀調]又名[一点红], 曲风较舒展,也曾广受欢迎。
而且要提及的是,[呤哦調](或稱為 [呤嗄調]) 是 “落地唱書” 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曲調,它不仅流传时间长,而且形式也比较完整,对越劇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調式被藝人稱為 [湖調], 因為它融入了湖州曲藝 [三跳] 的元素後創作出來的,並因其特有的音階助詞「呤哦依呤哦」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呤哦調] 由南北兩派藝人根據不同風格與旋律分別演繹成南腔和北腔。其中南腔又分為喊風高腔與喊風平腔,而北腔則以閉口性強著稱,有多種板式可供選擇,如慢板、中板、快板等,以及哭腔、斷工、高低聲等各種表現手法,使之更加豐富多彩。
1906年,“落地唱书”正式搬上了舞台,這時候已經有了早期越劇“小歌班”的雛形。在這個時期,“小歌班”的音樂雖然仍然使用了大量的《呂歐》但已經開始發展出更豐富多變的節奏和表現力,並且由此開始區分生旦丑等不同的行當角色。此外,這段時間里從單獨一人主唱進化到台上主角与后台帮词或接声共演,一個人同時扮演两个角色,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越剧音乐艺术更加精湛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