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年间,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的曲调大多是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以及佛曲中的“宣卷调”等。落地唱书进入茶楼酒肆后,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改造,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曲调。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呤哦调]三种,是当时具有不同风格的主要唱书调。
[四工合调]流行于嵊县剡溪以北一带,曲調純朴簡單,鄉土氣息濃厚,板式單一,没有固定的格式,演唱者可根据情緒需要靈活自由地變化,並常在唱詞中垫進方言土語的虛字,用以加強曲趣。因为它的曲尾幫腔都用“四工合上尺”(“工尺”譜的音名)作為衬字演唱,不唱音名的實際高度,所以就稱之為[四工合調]。
[哀哀調]又名[一点紅], 曲調比較舒展,也曾廣為傳播。
呤哦調是“落地唱書”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曲調,流行時間最長,形式也比較完整。在越劇音樂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藝人曾稱之為湖州曲藝三跳因素融匯而創造出來,因此定名為《呤哦調》。
由于南北兩派藝人在演奏風格及樂句差異又有南北二種分別,它們各自擁有一些特殊特色。在這裡我們可以細說一下《呤哦南調》(亦稱喊風高低),其特點是旋律夸度較大,有時會進行三五度跳進,以粗犷有力的方式表現出明快活潑的情感,這種旋律多在高音區進行,被稱之為喊風高低;如果旋律活動於中音區則被稱之為喊風平低,它們通常使用的是中板,但節奏上的變化相對較少。此外還有一個哭腔版本,這樣的一種表達力更豐富。
另外,《呤哦北調》(亦稱閉口低)則是一種平靜且穩定的旋律,它不太會使用大的跳躍,而說話和歌聲性質更加接近,因此學習和表演相對容易理解。而這個地區也有不同的板式如慢板、中板、快板以及散板等,並且有哭腔和斷工低等其他特殊版本,因應戲劇情緒與角色特質,可以選擇不同的播放方式或哭腔來展現不同的感情色彩。
1906年,“落地唱書”正式搬上了舞台成為早期越劇的小歌班。“小歌班”的時期音樂雖然仍然使用了《呤哦低》,但它們比之前更加豐富了:包括從一個人的主角到後面的伴隨助手,以及由一人獨立開始再加入第二個人來協助此類型組成;當然,最重要的是由竹製制品(尺板)和笃鼓敲擊節拍,由於發出「打打」的聲響,所以被命名為「打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