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音乐的演变与发展,尤其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时期,就展现了多种曲调和艺术风格。其中,“四工合调”、“哀哀调”和“呤哦调”,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主要唱书调。
“四工合调”的特点是曲目简单、乡土气息浓厚,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根据情绪变化灵活演唱,并常在词中加入方言土语增添趣味。而由于它使用的音高为“工尺”,因此得名为“四工合调”。
另一方面,“哀哀调”又称作“一点红”,曲目舒展且广受欢迎,它们共同构成了当时浙江地区流行音乐的一部分。
至于 “[呤哦调](或称[呤嗄调])”,这被认为是该时期最具有代表性及影响力的曲式之一,它不仅在时间上持续较长,而且形式也相对完整,对后来的越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艺人们曾将其称作[湖州],因为它融入了湖州曲艺[三跳]的元素,而后因其特有的帮腔音节而定名为[呤哦调]。
此外,在 “[呤哦南調]" 和 "[呤哦北調]" 两大派别中,又有所区分。"[ 呼风南調 ]" 或者 "[ 开口調 ]" 特点是旋律夸大,常用三、五度跳进,使得表演显得粗犷有力、明快生动,同时拥有浓郁农村牧歌特色。而"[ 呼風北調 ]" 则以平稳旋律著称,说唱性强易学易唱,有着丰富的板式,如慢板、中板、快板等,以及哭腔和断工等多样化表现手法。
1906年,“落地唱书”首次登台成为早期越剧小歌班。在小歌班时期,由于仍旧使用 [ 呼風調 ] ,但已变得更加丰富,从一人主唱、一人帮腔转变为台上演奏、后台接道或助兴,即使如此,只使用竹制尺板和笃鼓作为节奏伴奏,这些都成为了越剧独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