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越剧板腔的当代韵味

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了越剧剧目《五女拜寿》,它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后于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为了经典电影。该影片一上映便获得了观众热烈反响和业界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部作品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迭起,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孔孟之义、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表达。

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齐家成为塑造人格美与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纽带。儒家的仁学就是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进而再扩展为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外在物质空间与个体内在精神除了互为支撑,也互为拆解。五女齐全的大家庭里,外在物质空间愈发达,个体内在精神反而越萎缩。看似富贵满堂、母慈女孝之家却充斥着嫌贫爱富、排挤不公的偏驳。而要想长久地维系个体成员的关系,就必须要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正是作为被弃的非亲生女儿三春和丫鬟翠云,在她们以及状元兄弟身上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伦常。

戏曲电影《五女拜寿》通过镜头语言,将原有戏曲元素融入现代视觉效果,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且吸引力增强。这部作品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拍摄,但至今仍然能够吸引大批观众,这说明中国观众对戏曲保留的情感记忆及地方戏所特有的“在地性”,都可以看出戏曲电影潜在市场,或许与年轻主流观影群体无法重叠,但地域性的观众潜力也值得重新唤醒。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