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艺术特色仿佛四工调在跳动

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四工调]时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节点,那里是女演员越剧艺术成熟的关键阶段。[正调]末期,男女演员间交替表演,以及唱腔技巧的一些突破,为形成[四工调]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原有的定调无法充分展现女性演员的声音魅力,因此女子越剧兴起必须解决这一唱腔问题。女艺人在琴师的辅导下,不断尝试和创新,将京剧中的[西皮]过门以及其他音韵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四工调]。这种新的声音设置使得低音弦从6至3,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女性嗓音,从而使曲风更加清新、优雅且悦耳动听。

该时期最显著的是:节奏活泼欢快,旋律质朴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美妙与乡土气息,同时给人以亲切感。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名角,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都利用自身优势,并吸取绍剧、杭剧、小滩簧及民歌小曲中的一些旋律元素和表现手法,将其融入自己的唱腔之中。这导致相同的心声乐和板式,又各自拥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特色。

施银花以其独特的声音特点而闻名,她们曲目的结构严谨,每个部分都圆润丰满,用字清晰,使节奏鲜明尤其是她的哭泣声音用法深沉委婉又凄楚动人,是她所独有的风格。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高亮发声为特色,其安排紧密并列构成了爽朗明快的情绪。

在这个时期,越劇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小腔”的应用也有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的尺度时代产生各种流派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该时代板式已包含慢板、中板、快板倒板以及清板六种类型,并且还发展了一系列不同的起头音符及哭泣声。在使用起头音符方面,有“1”、“5”、“6”、“3”这四种选择,而哭泣声音可用于开场、中间或结尾三处,所以音乐表现力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在过门技术上,该时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技术最大特色就是旋律华丽流畅而节奏灵活多变,对于整个戏曲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配器音乐主要来源于戏曲中的套牌或民间小歌,如《柳青娘》、《开门》、《皇天号》等民间小調如《双看相》、《莲花落》、《十二郎》,并配以打击乐如锣鼓助势,以笃棒助节营造整体氛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