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四工调]时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节点,那里是女子越剧兴起并逐渐成熟的舞台。[正调]末期,男女演员交替出现,同时唱腔发生了一些创新,为后来的[四工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有的定调无法充分展现女演员们的才华,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女演员们在琴师的帮助下,不断尝试和借鉴京剧中的[西皮]以及其他唱腔,最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四工调]。这种新的旋律将弦音降低至6—3,使得女演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嗓音,从而使曲风更加清丽、委婉且悦耳动听。
在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女性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等,都以其独特的声音和风格为世人所知,并从绍剧、杭剧、小滩簧及民歌小调中汲取灵感,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唱腔之中。这导致同样的曲子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的一面。
施银花以其严谨的曲构、高圆润的声音,以及清晰而鲜明的声音层次,被广泛赞誉。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发声响亮闻名,她常用的紧并字位安排,使她的表演显得爽朗而明快。
此时期,对于“小腔”的运用也有所拓展,为后续形成各种流派奠定了基础。此外,板式也已包括慢板、中板、快板、倒板、清板六种类型,以及十字句和六字调等,这些都增强了音乐表现力。此外,还有多种起步方式,如使用1, 5, 6或3这样的落音来结束一首歌,而哭腔则被应用于曲首、中间及尾声三部分,以丰富音乐的情感色彩。
此阶段越剧音乐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过门技巧上的丰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采用京剧曲牌和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哭皇天万年欢,以及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以达到烘托效果。此外,小锣、小鼓与笃打的小乐器也成为这段时间内配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