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梁祝探索越剧特级演员的自然情感表达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的经典传统剧目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台》自1919年首次在上海上演,至今已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越剧的光荣。这个故事不仅促进了本剧种的发展,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1918年越剧在沪打开局面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便牢固地占领了上海戏曲舞台。在不断演出中进行加工修改,剧本质量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越剧皇后姚水娟从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512天中,据453天报纸统计,《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76场,占上演传统戏之首。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山伯与祝英台》41场。1939年袁雪芬与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以后又与范瑞娟合作,在演出中排除了老本中许多庸俗、低级的不健康表演,而范瑞娟又在山伯临终一场演出中,在琴师周宝财配合下,创造弦下调唱腔,大大丰富了越劇音乐、唱腔。

1944年以后,女子越劇进入尺調时期以后,以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聲劇團,以尹桂芳、竺水招為首的芳華劇團,以范瑞娟、傅全香為首的大東社以徐玉蘭、王文娟為首的小玉蘭劇團都曾請編導重新修改和整理,使劇本結構漸趨完整,尤以雪聲劇團由南微、吕仲編導的是《梁祝哀史》,影響更大。范瑞娟能够以她的弦下调唱腔展现悲伤哀怨的情感,这段旋律曾经深刻打动人心,并风靡一时。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东越劇实验戲曲团编导徐進等改编成新的版本,以及上海越劇院及其他工作者对该戏精心加工修改,它成为了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一部作品,不仅保持了其优美朴素特色,还突出了反封建意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这部戏强烈地表现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不可征服的人民精神,以及勇于自我牺牲敢于反抗的心态。

作为一种代表国家文化水平并具有国际标准的一部作品,无疑使得没有它,或许今天我们无法看到如此深远影响力下的艺术盛宴。根据记载,有很多地方戏曲作品取材于这段历史,如川剧、《柳荫记》以及粤语京味梆子等,都各具特色,但其中最受欢迎且广泛流传的是原著作家所述两种不同风格——即建国后上海市话咏春院改编版及四川省话飞花楼改编版。此外,一些知名女伶如徐玉兰、高剑琳等也凭借自己的独特魅力,为这部经典增添了一抹色彩,使其更加引人入胜。

尽管时间飞逝,但这些传奇般的人物形象依旧被众多新一代艺人们模仿和发扬,为此,他们用不同的技巧去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得这位“死去千百年的”情侣们再一次活跃于舞台上,其爱情悲壮故事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那份纯真的爱情力量,那份超脱世俗命运的情怀,是任何时代都难以忘怀的事迹。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段古老而永恒的情诗,用无声语言诉说着关于自由梦想永恒不朽的话题,让我们对于生命充满敬畏,对于爱情充满憧憬,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驱使我们去追寻那些遥不可及却又那么真实存在的事物,即便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能够找到这种神秘而美丽的事物,就像那只化蝶一样,从坟墓中飞起,将所有痛苦留给过去,只为了迎接未来带来的光明希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