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弘韵越剧团在他们新的家——工人文化宫举办了首场演出。来宾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年观众和大学生,一直到最长寿的民间剧团历史见证者。19年前,金雅仙带着14个戏迷成立了这个民间剧团。当时,人民路不如今日繁华,“娱乐”这个词远未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金雅仙仍在工作之余扮演文艺骨干。那一年,她听闻国家鼓励发展群众文艺团体的政策,不久,“弘韵越剧团”诞生于北寺塔的小剧场中。
19年的岁月里,金雅仙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她谈起当初建队的情景,无不忍俊笑:“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没长胖,比较苗条。15个人就是喜欢唱戏才聚起来的,我们什么都不会,每次演出我们都是自己化妆,都像鬼一样。”最早的舞台简陋,没有音响、服装或专业姿态与步伐,但在那无娱乐生活年代,这支队伍依然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弘韵越剧团逐渐规范其运作。尽管所有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只是在业余时间排练和演出,但大家严格遵守时间表,即便饭菜也不能及时享用,而排练则不能间断。队员们凑钱买道具,有热心老听众也会帮忙出力。
后来,他们添置了演出服和道具“一直是穿着便服演出之后,我们上台都不会走路,有的人还绊跟头闹得很多笑话。”金雅仙讲述这段往事时,她身边杨菊萍点头微笑。这位女士自从1993年的第一场戏开始几乎没有错过几场演出;她对每个小故事熟悉,也多次帮助弘韵“提档升级”。
时代留痕清晰可见:除了阿姨变阿婆、小姑娘为人母这样的年龄增长,还有队员构成巨大变化。不再是最初15名基本40岁以上工人的构成,现在25名成员普遍年轻化,其职业更为多样化,从个体户到经理、白领职员医生大学生等等。
傅仕琮是第一个开车从无锡来的学生,他结缘于1995年。在苏州大学读旅游专业,他偶遇北寺塔里的金阿姨。他被吸引并加入了这个集体。“我13岁的时候就喜欢越剧,在一次苏州表演中遇到了金阿姨,当时我们一起同台而立,我很喜欢他。”
傅仕琮成为一股新生的力量,为弘韵带来了更多活力。他决定每个月回来参加剧团活动,那是一个没有高铁时代,每次他都要乘火车或者长途汽车去回苏州,与前辈们一起唱戏,这样的两地奔波坚持十多年,使得每次他的消息都会让观众兴奋地互相转告:“小琮琮结婚,小琮琪有孩子,小琮琪升经理,小琮 琪买车……”
2012年,他们迁入至工人文化宫,每场演出了必需留给观众上台唱歌。这一天,是他们入驻后的首次正式 演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理想的地标性地点,以解决之前因位置偏僻而影响发展的问题。一系列努力后,最终取得成功,并赢得了负责人的支持。
对于未来,殷萍充满期待:“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这种非正规但充满爱心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让人们感受到真正民间艺术家的激情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