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弘韵越剧团在他们新的家——工人文化宫举办了首场演出。来宾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年观众和大学生,一直到最长寿的民间剧团历史见证者。19年前,金雅仙带着14个戏迷成立了这个民间剧团。在那个喧闹拥挤的时代,她每天上班赚钱养家,没事时扯起嗓子唱几句,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那一年,她听说国家鼓励发展群众文艺团体的政策,不久之后,“弘韵越剧团”诞生于北寺塔的小剧场。
19年后,金雅仙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但她仍然优雅、从容、略微发福。她回忆当初建队的情景时总忍不住要笑:“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没长胖,比较苗条。15个人就是喜欢唱戏才聚起来的,我们都不会什么。”最早的舞台很简陋,没有音响或专业姿态,只有化妆和便服。但在那娱乐生活匮乏年代,这支队伍还是吸引了一大群忠实观众。
随着时间推移,“弘韵越剧团”发展得越来越规范。虽然所有队员都是有工作的人,只是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但大家都严格遵守时间表,有些甚至饭都不及吃、孩子也不及接送,都不能间断排练。队员们凑钱买演出服道具,有时热心老听众也会帮忙出力。
现在,“弘韵越剧团”的成员更为多样化:个体户经理白领医生大学生等等。而最初15名元老基本都是40岁以上工人,现在25名成员普遍年轻化。这次庆祝“乔迁之喜”的专场演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支民间剧团19年的历程与成长,也见证了它对传承经典与创新艺术之间平衡努力的一切痕迹。
傅仕琮是小琮琮,他是20世纪90年代末考入苏州大学旅游专业的一位学生。当他听到北寺塔传来的丝竹声,他惊喜地发现一个正在排练中的“弘韵”。他跟随金阿姨学习唱腔身段,被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书童。他毕业后回到无锡,在保险公司任职,却坚持每个月回来参加“弘韵”的演出,那是一个没有高铁时代,每趟火车或汽车让他疲惫但满怀期待地赶往苏州与前辈们共度佳节。
2012年,“弘韵”终于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工人文化宫。这座位于城区中心的大型活动中心不仅能够容纳更多观众,而且位置明确,便于寻找。“这是我们的新家”,两位掌门人都充满激动情绪,因为这里将是他们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地方。此刻,在庆祝乔迁之喜后的第一场专场演出中,每位观众的心中都洋溢着对这支民间剧团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展望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