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音韵深度解析越剧源自浙江嵊县,早期演员多为当地农民,其表演语言纯系本土方言,即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随着发展,剧种扩展至城市,并吸收京、绍剧等古老剧种的元素。此外,由于官带戏和宫闱戏的需要,演员学会了使用书面语言中的官话,使得唱念中更显文雅。
40年代,袁雪芬领衔的新越剧改革在上海兴起,对越剧进行了全面革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变革。这一过程中,舞台语音也逐渐发生变化,以达到大众化、通俗化的目标。演员们舍弃了一些过于俚俗的地方特色,而是大量运用书面语音,并融入国语和昆曲中州韵的声音元素。
建国后,一些字的读音趋向普通话,这使得嵊县方言中的许多常用字拥有近似普通话或中州韵的声音特点,有350多个如此之字。越白即指这些从嵊县方言变成类似普通话和中州韵读音的常用字。
现今,在越剧舞台上,以官白为主流,它结合了嵊县方言书面语及近似普通话的声音特点。而土白则作为一种艺术色彩性质的手法,用以表现生活小戏或某些角色。在传统小戏如《箍桶记》及其丑角形象时,便会使用土白。
总结而言,越白之声母、韵母、调皆保留了汉语古代声音体系的一脉相承,如清浊声对、阴阳声对以及入声存在。它构成了独特且完整的28个声母(除零声母)、44个韵母及7个调系统,为20道辙与1129个音节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