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音韵深度解析越剧源自浙江嵊县,早期表演者多为当地农民和工人,其演唱的语言即为他们日常使用的嵊县方言。随着剧种发展,越剧不仅在乡村和城市中流传,还吸收了京剧、绍剧等其他古典戏曲的元素,为观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演出内容。在官带戏和宫闱戏中,为了模拟官场气息,演员们采用官话进行表演,这就导致了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音在唱念中的广泛运用。40年代,以袁雪芬为代表的新越剧改革运动在上海兴起,对越剧进行了形式与内容上的重大变革,从而促使舞台语音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提高艺术作品的普遍性和通俗性,越劇藝人開始放棄一些過於俚俗的地方語言特色,而是大量運用書面語音,並且對部分字詞讀音進行調整,使其接近話劇或昆劇所使用的一些普通話與中州韻之間的情況。此外,在建國後,一些字詞還逐步向普通話靠攏,使得有350多個常用字發生變化。
這種從嵊縣方言轉變為類似普通話與中州韵讀音的聲調系統,被戲迷們稱為「越白」。其中,以書面語音和類似普通話讀音為主體被稱作「官白」,而保留生活語音則被稱作「土白」。現今,在越劇表演中,以官白為主導,而土白則作為增添色彩性的藝術手段來應用。在傳統戲碼如《箍桶記》等以及某些喜劇角色,如小丑,這種土白情況較多。
根據研究,這種以嵊縣方言為基礎形成獨特聲調系統,即「越白」的聲母、韻母及調都保存著漢語古代文人的特點,比如清浊對立聲母,以及陰陽声调相對以及入声全存在。而這個獨有的聲調系統有28個非零聲母、44個韻母、7個調值共構成20道辙律並產生1129個單位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