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春风拂过的田野里,1906年3月,嵊州的唱书艺人陆续归来,他们带回了外面听来的趣闻和新的想法。甘霖镇东王村的李世泉、李茂正兄弟不满现有的唱书形式,因为市场上人多竞争激烈,而他们却觉得唱书不好意思地进行下去。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学习“余姚鹦歌班”的戏曲表演方式,让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台上演戏。这一想法立刻吸引了周围的邻村唱书艺人,如胡岑口、塘下村的高炳火和钱景松,以及黄郎地村的袁福生等人的热情支持。
经过多次讨论和商议,这群有志青年决定成立一个戏曲团体。他们首先请到了倪生标作为师傅,把场,同时也请来了高炳火、袁福生的徒弟俞柏松、高金灿加入到这个新成立的小剧团中。此外,他们还商定了一些基本规则,比如小生要穿长衫,小旦要穿竹布衫裙,大面则要穿长衫马褂。不过,由于缺少官服,他们不得不从庙里借来菩萨蟒头替代官服,并用妇女们做成的大红报纸醮水代替胭脂,锅底灰画眉。
为了确保演出顺利,每个人都分配好了自己的角色。在晚饭前,还举行了两部小戏《十件头》、《倪凤扇茶》作为“召戏”来吸引观众。而真正的一夜大戏,则是《双金花》,在李世泉家隔壁东王村香火堂前的稻桶垫子上搭建的小舞台上进行。这场由无数努力和创新孕育而成的表演,不仅震撼了当时的人们,而且为越剧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这次成功的演出被称作是越剧诞生的开始。当时的人们将这一群有组织、有准备、有分工的小艺术家称为“小歌文书班”,因为它们结合了民间传统音乐、小品文言对白以及无武打场面的特点。而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1922年,当马潮水、王永春等人在上海的大世界进入正式登台时,它才被更名为绍兴文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