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之源:从唱书到戏曲的演变
在1906年的春耕前夕,嵊州的唱书艺人陆续返回家乡,带回了外界的新鲜事物。甘霖镇东王村的李世泉、李茂正兄弟不满现有的唱书形式,便向“余姚鹦歌班”学习,将其演绎成戏曲形式。他们提出了一人一角上台演出,这一想法激励了邻村艺人的热情。
多位艺术家聚集于李世泉家,共同商讨如何将戏曲融入传统唱书中。经过一系列筹备,他们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剧团,首次尝试正式表演。在3月27日,他们在香火堂前搭建了一块简易舞台,用稻桶和门板制成,以《十件头》、《倪凤扇茶》和《双金花》为开场秀。这是越剧诞生的一刻,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歌文书班逐渐流行,并由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等人组成,在外地巡回演出。观众们对这种没有丝弦和锣鼓,只有鼓板击出的“的笃笃”声感到新奇,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又被称作“的笃班”。直至1922年,当马潮水、王永春等人将绍兴文戏带入大世界时,“小歌班”的名字才告更改。
这段历史记录了一个充满创意与勇气的小型剧团如何通过创新与努力,将一种新的文化产品——越剧——推向社会,从而开启了一段长达百年的艺术史章节。这不仅是对当代我们所享受的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一个致敬,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让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那份来自过去时代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愿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