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竹琴,演艺界的翘楚,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越剧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21年3月26日,她在浙江省嵊县沃基村诞生,展开了一段传奇般的人生旅程。在她的生命中,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与戏剧世界紧密相连。
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也是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并曾担任湖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此外,她还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代表的称号。她的艺术生涯始于1931年的黄泽越新舞台,那里她结识了王杏花、孙妙凤等同龄伙伴,以及业师金荣水。
尽管年龄最小,但邢竹琴在科班里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她不仅演绎童生角色,而且也成功地扮演过花旦、小生、小丑和老生的多种角色,被誉为“小百搭”或“神童小生”。她的口才出众,即兴编织故事并押韵编唱词,使姐妹们尊称她为“女秀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成长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上海的一些著名戏院,如天香大戏院、南洋戏院等地,她与不同的搭档共同上演了许多经典作品。此外,她还出版了《邢竹琴专集》,收录了一系列精选作品。
1940年代至1950年代,邢竹琴继续活跃在上海市内外各大剧场,为观众带来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表演。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事实,还以自学之功成为一位杰出的编导,创作整理过许多传统及现代剧目,如《安邦定国志》、《碧桃庵产子》、《大堂会》、《绣鸳鸯》等。
80年代后期,她开始参与一些重要角色之导 演工作,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她被广泛认为是一位集体、单人以及培养新人的好园丁,一直受到人们尊敬。通过她的努力,无疑对越剧文化做出了宝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