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蜻蜓》是一出深受欢迎的越剧作品,原为落地唱书长本曲目。故事讲述了富家子弟申贵生与妻张氏不睦,他在法华庵与尼姑王志贞相恋,并最终病死于庵中。不久,志贞产下的遗腹子被徐家收养并取名元宰。16年后,元宰考取解元后才发现自己的身世,最终到庵堂认母,与母亲团聚。
1917年7月17日,本剧首次在上海镜花戏园由男班梅朵阿顺班上演,并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常演剧目。1954年,在华东戏曲会演中,浙江演出团根据本剧改编成折子戏《庵堂认母》,获得了多个奖项。
1981年,静安越剧团将全本《玉蜻蜓》搬上了舞台,由傅骏改编,全剧以青年女尼思凡动情、产子遭难、别子痛心却不能认子的悲惨遭遇和牺牲精神为主题,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批判。该版本获多个奖项,其中戚雅仙主演的角色尤为受到赞誉。
除了舞台表演,《玉蜻蜓》也曾被改编成录音带、电视连续剧和艺术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此外,该剧还曾获多次最佳音乐设计奖和最佳舞美设计奖,以及优秀演员奖等众多荣誉。本劇的經典場面如“拒子”、“認子”至今仍是越劇愛好者津津樂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