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芳,越剧演员,以干掌珠为原名,生于浙江石浦镇金鸡山村。父亲是一位民间戏剧爱好者,他的关公形象在当地颇有名气。尹瑞芳从小便跟随母亲养育两个弟弟,她不仅要挑起抚养家庭的重担,还要帮助母亲打理家务。13岁时,她开始接触越剧,在观看尹桂芳表演后深受吸引,并决定成为一名越剧演员。
她师从尹桂芳,并改名为尹瑞芳。在师父指导下,她刻苦练习基本功、唱腔和表演技巧。她很快就成长为上海芳华越剧团的一员,并在多个角色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在1954年9月,她的对唱《屈原》获得了同行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尹瑞芳转往象山县精华越剧团工作,在那里她主演了一些现代戏,如《夺印》、《迎春花》等。此外,她还参与了几次国防建设前线的巡回演出,为提高兵士们的情绪做出了贡献。
1978年7月,象山县委宣传部长陆国忠邀请尹瑞芳返回象山继续其事业。她带领青年演员排练古装戏《红楼梦》,并成功上映。这次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票房火爆,而且还受到省级领导铁瑛先生的赞赏。
1979年元旦,铁瑛先生亲自前往宁波考察工作,并邀请象山越剧团到杭州进行一次特别表演。这个机会使得象山越剧团首次在全省范围内亮相,也标志着女小生栏位恢复的情况全国性的推广。此外,这段时间内还有其他几场重要表演,如《冤雪龙泉井》,其中她饰演清代清官陈若霖,与观众产生共鸣。
1980年4月起,象山县成立了训练班招收学员31人,以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在此背景下,又重新请来尹瑞芳作为负责人与主教。她以高超的手艺和严格要求,对学员进行了一系列专业培训课程。
1982年的会晤中,有几个学员被评选为“优秀学员”,而她们所表现出的才能也逐渐得到认可。至1984年1月,由于不断努力与创新,被授予“优秀园丁奖”,这一荣誉对于整个艺术集体来说是一个重大鼓舞信心的人文关怀之举。而对于这位无私奉献、致力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小生来说,则是最高荣耀的一个证据,使得她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更是对所有追求卓越艺术创作的人们激励力量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