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绘声绘影陶叶剧团

陶叶剧团,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越剧班级,由两位资深教师陶素莲和叶琴芳命名。1941年3月,这个班级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号正式成立,招收了20多名学员,其中大部分都以“雅”字作为他们艺名的起源。这一群学员包括小生周雅云、郑雅飞等人,以及老生相雅卿、钱雅明等,他们一起学习文戏和武功,并受到了陶、叶以及林友生的指导。此外,还有金昌荣师傅负责教授学生们如何书写唱词和赋予子音。

教学科目包括《游庵认母》、《倪凤煽茶》、《盘夫》、《采桂》、《斩经堂》以及《三看御妹》,这些都是折子戏或大戏。入学时,每位学员都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学费,并且如果中途退学,则需自行承担责任。在坐科三年后,如果出色完成课程,便可以帮助老师演出半年。完成教学后,一般会立即开始串台表演,最早是在德发戏院,然后又在沪东戏院继续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队伍不仅在上海巡回演出,还远至苏州、嘉兴、平湖、太仓、杭州及宁波等地进行演出。而由于当时学生们对表演技巧还不够精湛,所以常常是由教练与学生同台合作表演,如陶素莲曾扮演《可怜孤孀》的角色,而叶琴芳则曾饰演《纣王与妲己》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剧团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年艺术家,如屠杏花、小白玉梅及吴小楼,以此来辅导学生们掌握唱念打动(即歌唱、高声说话和模仿)技艺,以及理解不同人物性格。在袁雪芬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中,陶叶剧团成为关键参与者之一,从而被视为越剧改革中的先驱者之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该班级就从未满师状态走向了专业水平,其成员如刘雅君、小丑戚雅仙、大旦赵雅麟等人逐渐崭露头角,其中戚雅仙甚至因其卓越表现而被誉为“袁派小花旦”。

经过四年的艰苦训练,此批学生于1945年期满毕业并分散搭档离开,而这也标志着这个初创班级宣告结束。但就在这一切结束之际,抗日战争胜利,为该剧团带来了新的希望。不久之后,陶素莲与叶琴芳再次回到嵊县苦竹村创建了第二个塔奥舞台,以“素”字命名每位新一代艺术家的艺名,这段历史便如此重复地展开,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无尽激情与追求卓越的心灵历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