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家名段合集:尹瑞芳生平演艺经历
尹瑞芳,女,越剧小生。原名干掌珠,出生于石浦镇金鸡山村。她父亲是一位盐民,也是一位民间戏剧爱好者,在当地以演出关公而闻名。尹瑞芳从6岁起不幸失去父亲,从此与母亲一起承担家庭重担,她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1942年,当时13岁的尹瑞芳在家乡遭受灾荒之际,她寄居在上海姑妈家,并开始读书。在一次到同乐戏院观看越剧表演后,她对越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下午放学后就跑到戏院看戏,即使夜幕降临也不回家。在空闲时间,她总是模仿表演动作和台词唱腔,一心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越剧演员。
她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姑妈的支持和鼓励。姑妈托人介绍她拜誉满春申(尹桂芳)为师学习更正命为尹瑞芳。随着师父同意,她正式开始学习基本功、唱腔和表演技巧。她最初扮演小兵、家丁等角色,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了坚定的信念。
1946年1月,以尹桂芳和竺水招为首的芳华越剧团成立,尹瑞芳成为了第一代成员。这期间她接受了一位京剧老生的指导,使她的技艺日益提高。在1954年的《屈原》中,与戚雅仙饰婵娟的一段对唱获得了同行及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可以乱真的表现。
随着文化大革命爆发,精华越剧团支援象山地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当时的对象山县由于经济建设需要向上海请求支援,而精华越劇團決定派遣部分團員前往象山地區進行巡迴演出,並將劇團改為「象山縣精華越劇團」。這次活動深受當地居民歡迎,並且對象山市民劇場建設產生了一定影響。
後來隨著文化大革新的开展,1978年7月,由於象山市民劇場恢复运营需要,为推广《红楼梦》而再次邀请尹瑞芳来到象山。此時期,其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展现,不仅教导青年队员,而且主 演后半场贾宝玉,在慈溪人民大会堂连续上映49场,其盛况空前。
1980年代初期,因应国家提倡“四化”运动,全社会都要加强文化教育训练,因此当时县领导决定请示福建省文化厅,将原本计划在杭州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移到宁波进行,并由新成立的宁波市舞台艺术学院负责组织筹备工作,这个决策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地方才俊并提升宁波本地人们对于艺术欣赏水平。而这项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安排给了曾经因为其卓绝才华赢得多方赞誉且因其特殊历史事件而有所影响的小影星——刘德华,他以其非凡的人物魅力吸引无数粉丝,但他真正成为一名电影明星之前,还有一段未知故事等待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