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缘越剧盛宴陶叶剧团的艺术奇遇

陶叶剧团,一个以两位班主兼主教师傅的姓氏命名的女子越剧科班,于1941年3月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号开班。该团吸引了20余名学员,其中许多人以“雅”字为艺名,如周雅云、郑雅飞等,这些名字不仅美丽而且富有文化底蕴。教书师傅包括陶素莲、叶琴芳和林友生,他们教授学生们各种文戏折子戏和大戏,比如《游庵认母》、《倪凤煽茶》等经典作品。武功指导则是俞德佬,而金昌荣则负责给学员抄写唱词和赋子。

教学期间,每位学员都需要交纳学费,并承诺坐科三年后才能出科,并帮助老师演出半年。在此期间,学校规定若中途退学,则需自行负责。此外,学校还订立了“关书”,详细说明了学习规则和期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小的越剧团开始走向全国各地,不断展现他们的才华。在他们演出的过程中,由于新手表演尚未精通,有时会由资深教师与学生共同上台表演。这段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专业演员的技巧与风格。

到了1943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提出了“新越剧”的改革概念,她邀请陶叶剧团作为改革探索的一部分参与其中。这份信任让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小组得以走进越剧改革领域,从此开始尝试新的表演方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该团体不断挑战自己,为观众带来了30多部全新的越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昭君》。这些努力也使得一些新晋艺术家脱颖而出,如刘雅君、戚雅仙等,被誉为“袁派小花旦”。

然而,在1945年的毕业季节,当所有学员完成其训练并分散搭档离开时,该队伍宣告解散。但就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在嵊县苦竹村重新建立第二个陶叶剧团,以继续传承这一独特的声音和技艺。此一去就,再次用“素”字取艺名,为将来更多艺术家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