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叶剧团,一个以女子越剧科班的名字,它得名于两位班主兼主教师——陶素莲和叶琴芳。1941年3月,随着招生的开始,这个剧团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号的房子里正式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招生,最终吸引了20多位学员加入这个团队。这些学员们都有着雅致的艺名,如小生周雅云、郑雅飞等人,以及老生相雅卿、钱雅明等人,他们都是这一时代最具才华的越剧演员。
在这里,有几位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小旦刘雅君、叶雅兰和戚雅仙,她们不仅舞台上的表现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她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也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在武功方面,俞德佬老师教导他们如何用剑枪打斗,而金昌荣则负责给学员抄写唱词,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这支剧团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教学过程中,他们学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游庵认母》、《倪凤煽茶》、《盘夫》、《采桂》、《斩经堂》以及《三看御妹》,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生活的情趣,也展示了越剧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时,如果学生想要退学,他们需要自行承担相关费用;而如果能坚持到三年,那么他们将获得专业演出的机会,并且还要帮忙教习师傅半年。这是一个严格但充满希望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真正的越剧演员。
很快,这个精心培养出来的小花园便走出了上海,不再只是局限于城市里的几个戏院,而是到了铁路沿线各大城镇如苏州、嘉兴、平湖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而当时由于新手们尚未掌握完全技巧,所以往往会与资深老师同台共演,就像陶素莲带领大家一起扮演《可怜孤孀》,或是叶琴芳带领大家一起扮演《纣王与妲己》,这样的互动锻炼使每个人都能够更快地成长。
后来,在袁雪芬的大力推动下,这个小花园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即“新越剧”的改革探索。从1943年的《人海飘航》到1944年的《王昭君》,这个还未完成修业的小组竟然被卷入到了历史的大潮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新秀如刘雅君、小白玉梅、高天瑜(吴小楼)等人的崭露头角,让人们惊叹不已。而戚雅仙,更是因为她的卓绝造诣,被誉为“袁派小花旦”。
最后,当1950年代初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陶素莲和叶琴芳又在嵊县苦竹村创办第二次陶叶劇團,以“素”字命名学员。此刻,我们可以想象,当那些孩子们踏上征途时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忧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无尽期待,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保持对艺术的一份热爱,那么成功总有一天会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