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奎(1890—1942)是京剧前四大须生中声震九天的奇才,与余叔岩、马连良并称老生“三大贤”,其创立的“高派”以“满宫满调”声腔与文武兼擅的表演体系独步梨园。他出身名丑世家,12岁入庆祥和科班习文武老生,得贾丽川、李洪春亲授,更得谭鑫培、孙菊仙等九派真传,熔铸成“疙瘩腔”与“脑后音”交织的声腔系统,世称“高杂拌”实为博采众长的艺术智慧。
一、《斩黄袍》·“孤王酒醉桃花宫”
这出高派扛鼎之作将赵匡胤的帝王威仪与市井痞气熔铸一体。斩郑恩时的【西皮流水】“孤王酒醉桃花宫”,首创“疙瘩腔”技法,“桃花”二字陡转高腔如裂帛穿云,末句“孤王酒醒要你的人”用脑后音收束,尽显霸道帝王底色。他设计醉步甩袖、推案拔剑的身段程式,将市井出身的开国君主塑造得鲜活立体,1924年上海演出时引发“万人争睹斩龙袍”盛况。
二、《辕门斩子》·“听说是老娘亲来到帐外”
此剧展现高派文武老生集大成之功。杨延昭见佘太君时的【西皮导板转快板】,独创“快板如珠”唱法,“宋王爷御驾征北塞”十六字如珠落玉盘,配合掏翎、抖靠的武生身段,将忠孝两难全的纠结外化为铿锵声韵。他突破传统老生范式,在“戴乌纱好比愁人的帽”唱段中融入老旦哭腔,开创生旦声腔跨界融合先河。
三、《逍遥津》·“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
高派悲怆美学的巅峰之作。汉献帝哭诉的【二黄导板转回龙】,首创“擞音”技法,“欺寡人好一似犯人受罪”尾腔如孤雁哀鸣盘旋不下,配合颤抖捧玉带、踉跄跪蹉的身段,将君主的屈辱刻画入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此剧悲愤唱腔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谢幕时常有涕泣之声。
四、《哭秦庭》·“申包胥站立在秦庭殿外”
高派新编历史剧代表作。申包胥哭求救兵的【反二黄慢板】,“想当年在朝中何等安泰”运用“满宫满调”唱法,连续七个“哭”字层层递进,声腔如长江叠浪奔涌不息。他独创的“三跪九叩”身段程式,袍袖翻飞间将忠臣血性展现得荡气回肠,开创老生戏“文戏武唱”新范式。
五、《李陵碑》·“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
这出衰派老生戏经高庆奎改造更显苍劲。杨继业碰碑前的【反二黄散板】,“金刀插进了草桥梁”句尾突转嘎调,配合抖髯、抛盔的武生技巧,将老将末路悲凉推向极致。他突破传统衰派表演,在“饥饿了就该把战马宰了”唱段中融入花脸炸音,塑造出“虎老雄风在”的悲壮形象。
高派遗韵
高庆奎的艺术革新打破行当壁垒,其子高盛麟承袭武生衣钵,徒孙李和曾将《逍遥津》悲腔注入现代戏《节振国》。他首创的“脑后音共鸣法”与“擞音”技法,通过《戏迷传》中“生旦净丑一肩挑”的绝艺,为后世留下声腔宝典。听高腔如观钱塘潮起,虽斯人已逝,那穿云裂石的铁嗓铜喉仍在梨园回响不绝。